栏目导航

“三位一体”,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硬实力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活动资讯    “三位一体”,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硬实力
创建时间:2022-03-11 11:05
浏览量:0

“三位一体”,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硬实力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

摘要:为认真贯彻2021年上半年全市校长、园长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培养路径,争当最美窗口的“推窗人”、内心充盈的“筑梦人”、成就美好的“摆渡人”,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将大力强化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该文从教学教研、科研课题、师资培训三个方面,阐述学校“三位一体”强化师资队伍硬实力的实践,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总结并积极紧跟新时代校本研修的价值追寻和文化主张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学教研;师资培训;科研课题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自2019年9月创办以来,始终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入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队伍,积极创新发展理念,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切实增强师资队伍的硬实力,打造周高特色教育。

一、以教研为主阵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校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教研水平。

(一)以“课”为“媒”,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积极开设骨干教师“示范课”,做好骨干教师(昆山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工作,提高引领示范性;举行青年教师“亮相课”,指导新教师站稳讲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学校在每一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开设汇报课,以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此外,学校还积极筹划组织对外公开教学展示活动,增加老师们上课展示的机会,以“课”为“媒”,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二)以“组”为“家”,搭建教师教研平台

结合新课程改革,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为增强教师学习、反思的自觉性,解决教师理念与行为相脱节的问题,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以品牌学科建设、先进教研组评选为载体,组织各项评比活动,促进教师的参与和提升。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公开课,展示一篇教学反思和一个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以此作为对备课组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的考核依据。

3.       以“评”促“改”,激发教师教研动力

健全教研组对话交流制度,增强理论思维。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与骨干教师对话,充分体现学术民主。教师间求同存异,鼓励创新,在实践与摸索中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学校将“教学诊断”作为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和专业进步的有效途径。“教学诊断”是教师反思与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梯。“教学诊断”包括课堂观察和听评课的研究。学校十分重视从外部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的听评课活动,结合经验—解释、指标—诊断、教学切片三种课堂诊断范式,努力改进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以“思”促“进”,打造学校教研文化

学校深刻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和记录教学案例对教师自我成长和提升的重要性,在校长室的倡导下,撰写反思案例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积极搭建有周高特色的“反思案例推介”平台,教科处定期将老师们撰写的优秀反思案例装订成册,印刷分发到各教研组,使教师有机会浏览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学校积极打造“开放、积极、合作、竞争”的教研文化。教研组成员可针对教学问题随时展开教研活动,及时解决问题。学校整合学科组成员的专业优势,努力形成教研合力。同时建立合理的组间和组内竞争机制,营造一个“科研推动教学”的教科研氛围。

二、以科研为发动机,推教师专业发展

建校以来,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口,开展专题研究,将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学校积极订阅“人大复印资料”期刊杂志、学科网资源,并为每个办公室购置期刊架,方便教师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打造人人求学的科研氛围。

(一)以课题为驱动,助力教育教学

2020年,学校承办了冯立华老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活动,积极做好昆山市级2020年度规划课题的相关结题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力。

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学校积极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在开学前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讨论与科研有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科研的内涵,提高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在理解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会上各教研组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展开大讨论,明确科研工作的具体方向。会后教研组长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与教研组成员进行深入交流,尝试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拟订实验方案。科研课题确定后,各组搜集、学习、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问题的症结和关键,依据所选课题制订本组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并将其细化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经学校评估,各组制定的研究课题具有独创性、可行性和针对性强等研究价值。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每个教师(教研组)需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大胆地进行实验,扎实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做好总结,写出阶段小结,确保自己的实验课题取得优秀的成果。针对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情况,学校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过程评价。学校领导以跟踪听课、开展校课题实验经验交流会和成果汇报课等形式对每个教师(教研组)的课题实验与研究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摸底调查。本学期,学校将举行“课改实验汇报课”活动。活动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情况进行汇报;二是进行说课活动,考察教师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三是进行汇报课展示。根据每个教师(教研组)的“教改实验汇报课”、课题实验研究的展示情况,学校对其整体实验研究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的实验研究课题和实验研究教师,并在学期末进行表彰奖励。

本学期学校将申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继续积极营造“科研推动教学,科研服务教学”的氛围,努力引导教师提升教科研水平,从而为教学的持久、高效提升助力,让教师能够“省一点力,提高一点成绩,丰富一点生活,有一点收获”。

(二)以论文为抓手,推动教学改革

教师撰写教育论文,是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锻炼思维,提高科研能力,检查工作中的疏漏,及时发现问题,便于他人学习,促进学习交流,有利于发展和推广自己的教学成果。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学术成果的培养和生成工作,积极为教师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2020年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优秀教育论文、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第十八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等。通过教师们在科研土地上的努力耕耘,学校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以培训为催化剂,指明教师成长道路

学校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的特点,这些青年教师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了比较系统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知识,具有敢于实践,敢挑重担的进取精神。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以师资培训为抓手,结合青年教师的新思想、新理论,打造昂扬奋进、创新求真的周高文化。

(一) 借助外部力量,借力发力

“走出去”主要是指选派青年教师经常参加校外听课、培训。学校积极组织参加苏州市课改活动的教师撰写听课感悟。组织参加2020年12月份各类听课活动的教师撰写听课感悟。“请进来”主要邀请外校骨干教师、名师前来讲学。2020年度,我校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丰富我校教师的教学生活,邀请昆山震川高级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吴政老师做“且行且悟,慢慢修远”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邀请《江苏教育研究》编辑部颜莹主任做“教师专业写作困境与突围”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讲座。

(二)注重内部动因,自力更生

“青蓝工程”传帮带。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同时也为指导教师的进步增添了动力。“青蓝工程”的实施,能使青年教师在短期内实现教师培养目标,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每年期初组织“师徒结对、传帮互补仪式布置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师傅需积极向徒弟传授自己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根据徒弟的上课情况解剖得失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徒弟需积极观摩师傅的教学活动,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并在组内开展汇报课,以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

“校本研修”赶学超。学校启用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作为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努力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让他们承担教师培训任务,通过讲座或示范课的形式展示教学技能,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切实地让青年教师从中受益。学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校本培训,打造一支观念新、教艺精、底蕴厚、发展快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校本培训力度,根据教师实际需要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逐步提高。

“解题能力”比拼进。为了让新教师尽快熟悉高中教学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快速进入高中教师的角色,学校组织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参加高三期初测试。为了让教师及时把握改革动态,本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和苏州市零模测试。此外,学校定期组织4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学科解题能力提升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暑期苏州市教师专业素养竞赛做准备。

建校一年多以来,学校正尝试在教学教研、教育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并希望借此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硬实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周高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争当“四有好教师”为目标,同心同德、拼搏进取,为续写新时代昆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附:

1.2020年度教师获得各项荣誉一览表

序号

荣誉名称

获奖教师及奖项

1

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许博识、春艳

2

昆山市学科带头人

陈松林、贾林、冯立华、孙小芹

3

昆山市第四期名师工作室成员

许博识、春艳、王国平

储海燕、陈松林、孙剑

4

苏州市高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

储海燕 二等奖

5

苏州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

春艳 二等奖

6

昆山市高中化学教师优质课评比

储海燕 一等奖

7

昆山市高中语文教师优质课评比

春艳 一等奖

8

昆山市第九届“百节优秀课”评比

储海燕 一等奖

张娇、张勋、陈松林、孙小芹 三等奖

9

昆山市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朱丽丽 二等奖

10

昆山市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侯艳丽、储海燕 三等奖

11

昆山市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张娇 三等奖

12

昆山市高中语文教师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命题)

春艳 二等奖

冯立华 三等奖

13

昆山市第四届高中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命题大赛

尤婷 三等奖

14

昆山市青年教师读书心得评比

韩静瑜 特等奖

尤婷 一等奖

张勋 三等奖

15

昆山市高中学段美术教师写生、创作作品评比

顾新强 二等奖

16

昆山市高中化学创新实验比赛

邹丹红、卜红寒、蔡文竣、韩静瑜三等奖

17

昆山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例评比

郑吉俊 二等奖

徐玉晓 三等奖

18

“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二十届中学生阅读与写作大赛

许博识、春艳、冯立华、叶青、张菁、陆遇川、李思琪、郭慧迎、王蕾、张艳丽、施姿伊、杜晶晶 优秀指导老师奖

19

“家在苏州·传承文明礼赞中国”第十二届昆山市“普通话、苏州方言、英语口语”比赛

张君逸、王晟晖、王旻 优秀指导老师奖

2.2020年度教师论文发表、获奖及课题一览表

序号

姓名

论文、课题题目

杂志名称/颁奖单位

级别

刊号/奖项级别

发表/获奖

时间

1

许博识

从“群文阅读”到“群文写作”的教学延伸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CN14-1024/G4

2020年9月

2

许博识

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以孙犁《荷花淀》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

省级

CN14-1017/G4

2020年9月

3

刘慧铭

《母亲的“积极解释”成就几代人》

《中国教育报》

国家级

CN11-0035

2020年11月

4

月华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析

《文渊》

国家级

CN11-9275/G

2020年1月

5

春艳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材设计价值探索》

《语文课内外》

省级

CN51-1649/G4

2020年9月

6

张娇

 《浅谈如何开展2020年高中体育工作》

《高考》

省级

CN22-1372/G4

2020年10月

7

黄仰栋

《回顾与展望:“师道”研究二十年》

《教育导刊》

省级

CN44-1371/G4

2020年11月

8

尤婷

《注重基础 能力立意 价值观引领—2020年苏锡常镇高三一模政治试卷特点赏析》

《家长》

省级

CN12-1254/G4

2020年11月

9

施琳达

《高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应用探析》

《试题与研究》

省级

CN41-1368/G4

2020年9月

10

储海燕

构建模型认知 增强学科理解

《家长》

省级

CN12-1254/G4

2020年11月

11

储海燕

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教学设计

《高考》

省级

CN22-1372/G4

2020年12月

12

吉珍华

高中物理几种常见错误的分析

《高考》

省级

CN22-1372/G4

2020年12月

13

张勋

利用生物学图表培养学生获取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文学少年》

省级

CN21-1038/I

2020年11月

14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探索

《试题与研究》

省级

CN41-1368/G4

2020年9月

15

王国平

物理解题中思维障碍性分析与对策

《高考》

省级

CN22-1372/G4

2020年5月

16

贾林

基本不等式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数理化解题研究》

省级

CN23-1413/G4

2020年11月

17

吉晓雨

小说•剧本•电影:《青春万岁》的改编透视

《王蒙研究》

公开出版

ISBN978-7-5670-2589-9

2020年11月

18

郑吉俊

STEM课程中机器人教学策略对中学生学习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一等奖

2020年12月

19

尤婷

巧用中华经典诗词 打造诗意思政课堂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一等奖

2020年12月

20

吴燕

浅谈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学习技巧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二等奖

2020年12月

21

冯立华

借语言表达去发掘文学鉴赏的前世今生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二等奖

2020年12月

22

月华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概念图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二等奖

2020年12月

23

刘慧铭

渗透在历史新教材中的生涯规划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二等奖

2020年12月

24

春艳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作用及影响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25

蔡文竣

网络教育模式下化学教学如何开展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

省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26

王文磊

VR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苏州市级

一等奖

2020年3月

27

周小花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二等奖

2020年1月

28

刘丹

“后疫情”时代高中体育课开展的几点建议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二等奖

2020年12月

29

冯立华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深化语文校本课程实践策略化研究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30

月华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概念图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运用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31

蔡文竣

高中化学线上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32

刘丹

“后疫情”时代高中生心理健康防控措施分析

苏州市教育学会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12月

33

沈瑾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校化”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3月

34

邹丹红

注重化学实验,开启生活之美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苏州市级

三等奖

2020年3月

35

王文磊

VR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昆山市级

一等奖

2020年4月

36

沈瑾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校化”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昆山市级

二等奖

2020年4月

37

邹丹红

注重化学实验,开启生活之美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昆山市级

二等奖

2020年4月

38

张勋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昆山市级

三等奖

2020年4月

39

冯立华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江苏省教育学会

省级

“十三五”规划课题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