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一训三风”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一训三风”
在我校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办适合教育,成最好的自己;建和谐校园,至幸福的人生”的办学理念,一贯秉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校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三风”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办学效果受到学生、家长、高校、社会的一致好评。
校训: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校风:求是、精进、和谐、创新。
教风:博学、敬业、厚德、爱生。
学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
学校“一训三风”贴合学校发展实际,能够很好的彰显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一训三风”的凝练广泛征集了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建议,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论证,并由全体教师会议投票表决一致通过。“一训三风”凝聚了人心,极大激发了我校师生的爱校情结。
校风——求是、精进、和谐、创新。“求是”取自成语“实事求是”,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具体表现为全体教师严谨治学,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精进”语出《汉书·叙传上》:“廼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颜师古注:“精明而进趋也。”意为:精明上进,锐意求进。体现的是一种不甘平庸、永不止步、积极向上的自我追求。“和谐”语出《诗·周南·关雎》的汉代郑玄注:“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其意为“配合适当,和睦协调”。有和谐、和睦,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之意。“创新”亦作“剏新”,出自《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创新”主要指勇于创造、敢于突破,包括学校管理的创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方法上的创新。学生要富于理想,敢于质疑;勇于进取,善于创造。校风整体解读是:全体师生严谨治学、勤奋好学,竞相向善、向上,在和谐氛围中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教风——博学、敬业、厚德、爱生。敬业,取意于《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中的“执事敬”。敬业,即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或工作要有恭谨、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厚生,出自《尚书 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原意为“使民众生活富足”,这里借用“厚”字引申为“重视、关爱、宽容”,借用“生”字则专指“学生”。敬业厚生是为师者的使命和天职。敬业为源,厚生为本,都是师德的具体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乐教,重点在“乐”。《论语·雍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述而》“乐以忘忧。”乐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乐教方能以教为荣,方能诲人不倦,方能无私奉献。善导,是《礼记·学记》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礼记·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即“导”,即师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而不能牵制学生,不能向学生灌输思想。优秀的教师懂得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为人、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学风——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勤学即学习为上,体现的是我校学子致力于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善思,语出《荀子·成相》:“臣谨修,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勉励学生善于思考,慎重考虑 。明辨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明辨,即在善思的基础上深入、清楚地辨别。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即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勤学、善思、明辨、笃行,体现的是一种德行为先,学习为上,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学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