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发展规划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建设    课程方案与规划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发展规划
创建时间:2023-10-09 09:30
浏览量:0

   昆山周市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速素质教育的推进实施,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学校高中课程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本课程规划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要思想指导,遵循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力求实现新课程纲要指导下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方式的变革。课程规划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既有必修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的灵活自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选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划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规划立足于实现学校现在执行的教育部关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过渡,使课程结构不断趋于合理。是学校安排课程、选用教材、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二、课程目标

我校课程的目标是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基础型课程与拓展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总体课时比例更趋科学合理。利用我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良好的师资条件,大力加强校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办出我校的特色。

规范课程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更新制度,选修课学生指导方案、评价方案等。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 课程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资源状况、教师能力和学生需要,将校本课程设置为六大门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目标是拓展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内容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信息技术、历史、文学、哲学、英语等。

2、文学鉴赏类。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内容可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和外国文学名著。

3、艺术欣赏类。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内容可包括音乐欣赏、美术赏析等。

4、体育健康类。课程目标是强健体魄,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内容可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围棋、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生涯规划教育等。

5、科技创新类。课程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内容可包括生物工程、计算机应用能力、手工制作、金工制作、木工制作等。

6、社会实践类。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了解杰出校友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的意识和决心。

 (三)开好基础课程,打造学校特色课程

基础型课程:

学校必修课依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按照国家规定开设的选修课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日语 10门学科。

 在开足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梳理、整合校本课程,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为总目标。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一)课程实施策略

1.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学习内容;不断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适用性不断进行评析,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2.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组织教研力量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完善的制度和措施,确立与各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目标、内容,研制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研发的激励机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使每一个学科教师都有符合课程需要的研究课题。

4. 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楼、计算机房、实验室和专用教室以及体育场馆都要全面向教师、学生开放。

(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应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改变只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法。尝试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

①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调控等内容。

②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生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③在综合评价中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权重,以强化过程管理。

④完善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课程管理

观念的转变是课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方案的有关文件。教师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人才观、基础观、质量观和育人方式观,为课程改革发展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注意处理好长远与眼前、局部与全局、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等关系,强化科学意识和规范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1.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课程专家、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对学校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完善教学辅助部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广播室、计算机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馆、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通教室等全方位地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昆山周市高级中学教务处

                                    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