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课程建设    课程方案与规划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创建时间:2023-10-09 09:30
浏览量:0

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修订稿)

依据《昆山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办学水平,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大批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定坚实基础。

严格执行《昆山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确保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合理而有序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实施目标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创新的能力。

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提高,推动新课程的发展。

注重学科整合,改变以往学科缺乏整合的现状,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

积极开发并利用家庭、学校、社区各种课程资源。

三、工作要求

组织领导机构

根据省、市要求,我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长:师国华  副组长:刘慧 许博 孙剑

  员:王国  孙小  嵇春  吉珍  顾新 

  责:1全面领导组织学校课改工作;(2制定课改整体框架

2.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 

  长:师国华  

副组长:刘慧 许博  

  责:主要负责研究制定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加强教研组成员进行课程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师资培训

新课程实施和推广工作坚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课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市教育局的总体安排我校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

1.省级培训: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

2.市级培训:高一全体教师参加昆山市级培训。

3.校级培训:全体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

1培训内容:

学习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与教师教学;

如何在课改活动中做好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2培训形式:专题讲座,课例评析,分组讨论等。

3培训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培训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内容和实施计划等,重点学习并理解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目标,增强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学科培训的任务和要求:

学科培训主要是解决和掌握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是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估标准;结合教师教学实践掌握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学习和研究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有关教材思路、内容、特点和教法等,使教师能够基本胜任新课程教学工作。

更新培训理念,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要做到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特别是要注意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将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新课程实验推广的全过程。

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打一场攻坚战。   

教学理念真实地体现在课堂上,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研究,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2.公开教学:组内实验课、教学能手展示课、全校磨课活动、研讨课。重点探究课改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施和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体现。

3.专题研究:通过课改等形式研究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4. 教学评比:通过举办评优课、案例评析、教学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探索符合课改精神、高效有利地课堂教学,及时推广课改经验。 

制度和管理

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操作,加强管理。

1.例会制度: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采用阶段分析会和教师座谈会等形式,同时规划、部署下阶段的工作。

2.月报制度:各组对实验研究方案、培训计划、研究成果、典型经验、存在问题于月底前报课程改革工作办公室,通过这种制度掌握实验动态,推广实验阶段经验,进行过程管理。

3.研讨制度:各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学科实验研究,每两周一次,及时交流实验思想,统一思想,取长补短。

4.家校制度:结合家长学校,开办课程改革家长培训班,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听课,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家长对学校实施课改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在家长支持下使课改工作更具生命力。用好家校联系册。

5.培训制度:与昆山市教育局培训工作同步,同时通过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形成不间断的培训,形成良性循环。为后续作好准备。

6.评比制度:在学期里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式评比活动,如:优秀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课件评比等。对课程实验成绩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

评价和考核

1.学生评价: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与促进发展功能。通过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也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把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结合起来,使评价更为民主、客观。

2.教师评价: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进行教师工作考核时,主要依据其在课改工作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五认真工作时,把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是否体现新理念放在首位。评价时,注意教师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3.学校评价:内容: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转变、专题研究、制度执行、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等。评价方式:随堂听课、专项检查、家长访谈、学生座谈、阶段分析、资料积累等。